摘要:孙鸿烈相信,老一辈科研人员凝聚在青藏高原研究中的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团结精神必将发扬光大,青藏高原研究必将取得更多成果。 ...
毛方园向《中国科学报》展示第3块化石标本——杨氏滇尖齿兽,取名致敬在禄丰做了大量脊椎动物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钟健。
经过数年努力,项目于2017年竣工验收,多项指标超额完成。诸如此类的成果已有数千个,每一项都非常了不起。
2017年的大年初二,混合磁体调试成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供图 安徽合肥西郊,有一座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的小岛。科学家们都热衷在这个装置上面进行实验。与此同时,依托实验装置研究产生的多项成果,如组合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国家Ⅰ类抗癌创新靶向药物等,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支撑多项实验,成果迭出 最近,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雷教授团队正在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的混合磁体上,做二维材料的测试实验。2022年8月,该中心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以下简称实验装置)实现重大突破,其混合磁体产生了45.2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打破保持2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刘术林在微通道板领域有着非常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技术积累,对相关产业界也十分熟悉,是国内这方面的顶级专家。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光电倍增管合作组后续又不断开发新的光电倍增管产品,应用到核技术、医疗诊断、石油勘探、环境保护等更为广阔的领域,带动了上下游企业的发展。这期间,合作组先后召开39次会议,进行了8次联合攻关,完成了150多个研制阶段的报告。向产业化推进 实现批量化生产,并不断开发新的光电倍增管产品,应用到更为广阔的领域 此时,新的问题又来了。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工厂工人一边做样品,科研人员就一边在现场进行中间环节的测试,然后通过数据告诉他们哪个环节有问题,哪个方向值得改进,哪个工艺可能会更好。20世纪60年代,中国还有2家工厂能够生产光电倍增管。
北方夜视总经理孙建宁说:公司2016年开始生产线建设,几个月就建好了,其中的生产设备都是我们自主研发找厂家定制的。这家企业有微通道板的生产经验,虽然他们没有做过光电倍增管,但他们有意愿和能力做这件事情。如今,北方夜视已从一家原来纯粹生产微通道板的企业,发展成为具有很强研发能力的高科技公司。2008年10月,当时还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的钱森即将毕业,王贻芳建议他留下来参与江门中微子实验光电倍增管的研制。
当时,王贻芳团队的光电倍增管自主研制项目正陷入困境,急需刘术林助一臂之力。如果我们自己不能生产大尺寸、高性能光电倍增管,一切都将受制于人。开启联合攻关 科研人员驻扎到工厂,甚至把实验室的设备也搬到了现场 然而,事情并不顺利。半年后,他们申请了发明专利,并顺利获得了中国、俄罗斯、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发明专利授权。
后来,日本滨松在北京成立合资公司,从事光电倍增管的生产和销售,原来的几家国内生产企业逐渐凋零,举步维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供图 决定自主研制 如果我们自己不能生产大尺寸、高性能光电倍增管,一切都将受制于人 在王贻芳找到刘术林之前,他已经带领团队在光电倍增管技术方面进行了3年的艰苦努力。
王贻芳说:跟我们科研人员合作,企业也学会了如何做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王贻芳说:我们得到了最好的光电倍增管,同时也得到了非常优惠的价格。
在光电倍增管研制、工程化和批量生产环节,全体合作组成员密切合作,不断优化工艺和提高成品率,使得探测效率由早期的27%稳步提高到30%,成品率由原来的50%逐步提高到80%,达到电真空器件的国际领先水平。历经4年艰苦卓绝的攻关,第一个20英寸样管终于研制成功。有人劝刘术林不要冒这个险。钱森说,这种紧密的合作方式,促使我们高效率解决了很多难题。他是江门中微子实验光电倍增管研制项目核心成员之一。20英寸光电倍增管的研制,充满着挑战和不确定性。
进而,王贻芳、钱森等又进一步细化了设计,开展了模拟验证,确认设计没问题。江门中微子实验计划采用2万只20英寸的光电倍增管,单单采购成本就会高达10亿元人民币。
没想到,接下来却卡在了寻求企业合作这一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在光电倍增管实验室。
最终,经过多次寻找和洽谈,王贻芳团队与一家研究所达成了合作意向。但这样一个新颖的设计,却多次被洽谈合作的企业拒绝,理由五花八门。
光电倍增管是一种光子探测器件,于20世纪30年代发明,后广泛应用于医疗设备、科研设备、核技术、空间科学等方面。让刘术林下定决心做出重大改变的,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的诚挚邀请。北方夜视也通过参与研制光电倍增管项目,开拓了新的领域和增长点,积累了技术和人才,甚至振兴了国内光电倍增管行业。2020年9月7日,北方夜视承担的订单任务按时完成,全部发货到位于广东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光电倍增管测试现场。
为此,探测器中用到的核心器件——光电倍增管的光子探测效率需提高到30%,是当时国际水平的2倍。幸运的是,之前因为任务太忙没能合作成功的一家企业——北方夜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现为北方夜视科技(南京)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方夜视)又表示愿意来试一试。
据钱森回忆,当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小组把能调动的资源都调动起来,科研人员驻扎到工厂,甚至把北京实验室的设备也搬到了南京和西安的生产现场。但刘术林态度很坚定:这件事情非常有意义,我不需要考虑那么多,直接去做就行了。
接下来的几年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工人密切合作,攻克了高量子效率的光阴极制备、微通道板及其组件制备与处理、低放射性本底无钾大尺寸玻壳研制等多个技术难题。与此同时,王贻芳听从专家建议引进了刘术林。
当时,国际上能生产20英寸光电倍增管的只有日本滨松公司一家,性能达不到要求,售价也高达5万元左右一只。新的设计究竟能不能实现设想中的理想性能,只有努力了才知道。彼时,他在西安一家国企分公司担任总工程师,也是微通道板领域数一数二的专家,事业发展顺风顺水,生活过得也很安逸。作者:吴月辉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4/4/22 7:57:58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11年自主研发,给探测器装上国产眼睛 2011年底,48岁的刘术林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举家从西安迁往北京。
怎么办?只能自主研制。80年代起,日本的滨松公司研制出了20英寸的光电倍增管,引领了整个光电倍增管技术的潮流,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光电倍增管生产企业。
王贻芳说,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关键是你是不是真的下决心愿意做一件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历经11年自主研发,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联合团队攻克光电倍增管核心技术,实现批量化生产——给探测器装上国产眼睛)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找到关键问题后,他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尝试。达到要求的样管只是样管而已,关键是企业有没有能力进行批量生产,能不能把上万只20英寸的光电倍增管按时且保质保量做出来? 2015年底,拿到订单的北方夜视就立即行动了起来。